银屑病的蜡滴现象

998浏览
更新时间:2023-06-06
银屑病的蜡滴现象

银屑病蜡滴现象通常是一种皮损表现形式,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特别是慢性稳定期银屑病患者中。它属于银屑病的局部异质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征性。蜡滴现象的出现对于银屑病的突变、复发及预后判断等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蜡滴现象主要表现为银屑病局部灶上,充满角质栓塞的毛孔周围形成周边挖空中央高隆的斑块,即中心部位因角化过度而出现角化增厚圆形或卵圆形隆起,周边部位则呈现皮损消失或者弧形凹陷。这种皮损在表面加热样本制备时,角质油脂融化后流出,即形似蜡油滴之故称“蜡滴现象”。

蜡滴现象的形成与银屑病病理生理过程有关。银屑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角化细胞的生物学异常有关。局部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使到皮损处大量炎性因子产生,使角化过程受到影响,角化过度而形成角化栓塞、毛表皮囊梗阻性病变。角化栓塞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代替正常表皮组织,形成较坚实的角质栓塞体,引起皮肤凹陷或色素沉着。而蜡滴现象则是上皮栓塞区周围的角质层逐渐增厚并且形成圆形,并将表皮上插的毛孔周边的表型包围,从而形成夹杂在皮肤表面和鳞屑之间的“蜡滴”。

治疗银屑病蜡滴现象主要是对银屑病的全身治疗,旨在改善皮损的病理生理过程,减少出现蜡滴现象的机会。目前银屑病的全身治疗也越来越多样和个体化,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基础治疗、光化疗、生物制剂和口服药物。

基础治疗一般采用外敷、激素的药物治疗,如使用维A酸类药物逐渐调节皮肤毛孔周围沉淀的角质,以减少角化栓塞体的形成。光化疗是在医生开具处方并指导下按时接受紫外线治疗,最常见的是UVB光照和PUVA疗法。其可以改善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皮损面积和病情,也可降低蜡滴现象的发生。生物制剂针对皮损局部及系统性炎性反应进行干预,可以修复自身免疫反应失衡所致的异常基础状态,促进病灶免疫重建,从而减少皮损角化栓塞和蜡滴现象的出现。口服药物主要包括类固醇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治疗皮损全身症状和内源性炎性因子浓度增高的辅助治疗措施。

总之,银屑病蜡滴现象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特殊皮损表现,常见于慢性稳定期患者中。其发生与局部异常角化过程和失衡的自身免疫性反应有关。全身治疗是目前控制银屑病的主要手段,如基础治疗、光化疗、生物制剂及口服药物等,可在多个角度干预皮肤病变的发生、进展与预后。因此,在治疗银屑病蜡滴现象时,应通过综合治疗来减少其发生机会。

交流群
53位患者
46位患者
32位患者
60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