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因其具有周期性反复出现鳞屑和暴发性的不对称性皮损而得名。目前医学界尚无银屑病的根治方法,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和控制疾病的进程。因此,银屑病的治疗措施需要进行综合评估,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治疗,同时也要结合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作为常规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局部用药和口服药物。能够治疗银屑病的药品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抗炎药、制酸药、免疫抑制剂等等。那么,其中哪些药物比较有效呢?
1. 局部用药
a) 核酸类药物:可左旋甲状腺素软膏、咪康唑软膏和维A酸软膏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角化细胞的分化和代谢来缓解银屑病患者的不适。可左旋甲状腺素软膏能够减少角质过度生长,促进新陈代谢,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抗过敏作用。咪康唑软膏对于毛发区的病变很有效,可以缩小病变面积,使皮肤渐渐变得光洁。而维A酸软膏则可以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角化不良和炎症反应。
b) 外用类固醇:氟轻松乳膏、曲安奈德乳膏等。
此类药物有较为显著的抗炎作用,可减轻炎症反应,消除银屑病症状,但使用过量或频率过高会造成皮肤的变薄等副作用。因此,应按医嘱正确使用。
2.口服药物:
a) 甲状腺素类:左甲状腺素。
左甲状腺素主要通过改善甲状腺功能不良所引起的影响而起效,具有改善病情、缓解症状的作用。
b) 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甲氨蝶呤等。
银屑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免疫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来缓解病情。环孢素A和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被用于严重或广泛的银屑病治疗,但使用时需要经过严密的监测和评估。
总的来说,银屑病的药物治疗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精确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方案,以达到缓解症状、稳定病情的目的。同时,非药物治疗也必不可少,如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避免刺激性因素等,配合药物治疗可以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银屑病的治疗需要选择适合病人个体化的药物,通常情况下,第一线的治疗方法是使用局部外用药物。根据患者症状和病情轻重,医生可以联合使用多种不同的药物治疗银屑病。
1. 皮肤科药膏类
银屑病的药物治疗以外用药为主,特效类药物常用于严重的病例。按治疗效果和适用范围分类,有以下几类:星辰神秘灵、顺纳琼、维D真等类固醇药膏;硫磺、激素等外疗类药膏等等。除了药膏外还有外用皮肤贴片、软膏等可挑选,应单独选配合适的药膏类进行使用。
2. 光治疗
光治疗是指在医生监护下进行使用紫外线治疗的一种方法。紫外线治疗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窄带UVB治疗,这种方式比较安全有效,适用于面积小于20%的患者;还有一种是精细光疗,又称激光治疗,对局部或单个病灶进行治疗;最后一类是PUVA治疗,顾名思义是通过口服药物后再进行紫外线A治疗。然而,需要注意的是,UVB和PUVA治疗均有轻微副作用,因此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开展。
3. 系统性治疗
当外用药物和光治疗不能起到预期良好的效果时,人体其它内脏可能会发生并发症的情况。针对这类患者,可采用口服药物进行治疗,选择这些药物既可以是非生物药品如甲磺酸苯海拉明和乙酰沙肺注射液等,也可以是其他抗皮肤病药物如吉非替尼、现代双(联)协同治疗等。但是应注意这类药物多数需要医生实验室检查和定期复诊,以避免副作用的出现,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应根据个人病情情况,和医生协商确定。
患者的个人特征是需要考虑的第一因素,医生的个体化治疗原则是合理基础。因此,根据不同的患者病情和身体特征合理使用所需的药物将有助于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从银屑病中平稳走出来。
首先,银屑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斑块状、鳞屑状皮肤损害和关节损害。目前,在银屑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占据了主要地位。常用的药物分为外用药和内服药两类。
对于轻度银屑病,外用药物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其中包括角质质量调节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维生素D3类药物、撒尔多斯类药物等。这些药物都具有减轻炎症、抑制角质细胞生长、清除皮肤鳞屑等功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存在副作用,长期使用会导致皮肤萎缩等问题。维生素D3类药物和撒尔多斯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对皮肤刺激较小,可以选择长期使用。
对于中、重度银屑病,内服药物是必须的。常用的内服药物包括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等。生物制剂是治疗银屑病的一大进展,常见的生物制剂包括TNF-α抑制剂、IL12/23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明显减少病损面积和病情严重程度。
然而,需要提醒的是,这些生物制剂药物价格昂贵,而且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反应,如感染、过敏等问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同时注意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总体来看,银屑病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损范围、个体差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和用药时长。因此,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药物。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开展,未来有望出现更加安全、有效的新药物和治疗方式。